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行业数据  > 正文

AI打败了32年经验的老中医“AI中医”将全面取代中医?

日期:2023-08-05 15:57:48 来源:个人图书馆-传扬国学


(资料图片)

使用者可能是个高级经济博士,但他大概率不清楚什么叫发热恶寒,什么叫往来寒热与不规则发热。他以为他天天排便就没有便秘,他以为小便次数多每次尿的少是正常的现象。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太多,到最后还是要通过后台联系真人客服问诊,让人来帮你判断。

感冒发烧这类毛病不算大吧?几乎人人都遭遇过。发烧怕冷、发烧怕热、发烧怕热但手脚冰凉、发烧怕冷又腹泻、体温计温度高但自觉就是怕冷不觉得热,就这些问题你去问问ChatGpt,你看看最终它能开出什么药?恐怕是一个真敢开、一个真敢吃了……

有些腹泻吃点消炎药就好了、有的腹泻需要吃乌梅丸、有的则是吃三黄片,有的腹泻则是要通过发汗来治疗。这些辨别、诊断的信息,一方面需要我们医生去主动引导、提问患者,一方面观察其舌象、气色、神态,一方面还要闻气味,察脉象。

ChatGpt也能引导性的提问,但是他的提问事猜字的逻辑,而真人医生的提问是逻辑思维分析思考后的提问,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。

痰饮致病,有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这个概念。有形之痰辨别起来相对简单一些。咳嗽时、呼吸时、说话时能明确听到痰音、明确看到患者吐出来的痰是什么颜色的。

但是风痰呢?风痰导致了中风这个你怎么判断?其实有前兆和迹象的,但如果大夫经验少,是很容易被忽略被错判的。

况且很多人他本人其实并没有感觉的,你问他他什么都说好、没问题、正常。结果突然某一天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瘫了。这就像很多人三高很久了一直没症状,体检出自己有三高之后症状才来了,开始觉得自己头晕了迷糊了心脏跳的快了。你说这个问题哪个人工智能可以解决?未来多久可以解决?

有人会说这个简单,把医学检查结果和ChatGpt嫁接一起,不就可以发现隐匿问题,或者治疗一些高难度的疾病。

现实中,检查结果都正常,可就是一身毛病一身病的人还少吗?我的一个病人身患两种癌症,常规检查,只显示血脂有一点高。另外你要想全方面了解清楚自己的情况,就现在而言你知道得做多少项检查吗?全做下来得花几天时间吗?而且即便如此、也未必能查出个所以然来。就别说医学检查了,你去翻一翻现代医学文献,你拿两只手手指头数一数有多少疾病的病因是尚不明确的?发病机制是不清楚的?医学检查又存在多少种壁垒?

而中医呢?仅仅通过问诊就能看病?望、闻、问、切、医生的经验、患者的配合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,单就一个问诊就能开药?就算结合摄像头,那么摄像头扫描舌象、面色,色差校正的了吗?神态怎么捕捉?医学专业之外的人我就不说啥了,不知者不怪,学医的你还能这么说,你真是白学了。

的确,有些情况确实可以通过远程问诊的形式进行一些治疗方向的指引,但那也是机遇人的逻辑思维分析,与目前人工智能底层逻辑完全是两回事。

5.人与人打交道有个信任的问题。有的人看完我文章就会和我联系,那是机遇他的判断、他觉得我值得他信赖,有的人看完就完了,不会给我评论,更不会联系我。同样道理,相信人还是相信机器人,这对患者是个考验、很多人其实是无法接受让机器人给自己开药的。在线聊两句玩玩行,真把药吃肚里,恐怕很少有人这么干。

数字支付,国内用了好多年了吧?可国外呢?出门还是要揣现金,人家就是不用数字支付。每个国家情况不同,都会基于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选择。老一代的从业者,有危机感这很正常,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一个优秀从业者必备的技能。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,在提高行业下限,提高工作效率上我相信它会做的越来越好,但是摆脱工具属性,达到“人”的属性,至少我认为这还是个任重道远的事。至于本文开篇图片那个栏目、在看来就是某公司销售产品的广告,仅此而已。

人工智能完成它到他的转变,真的有很长很长的路需要走。

标签:

推荐